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际 > 正文

评论丨以“适度宽松”应对全球流动性变化

  • 国际
  • 2024-12-26 08:53:03
  • 20

  周天芸(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、高级金融研究院研究员)

评论丨以“适度宽松”应对全球流动性变化

  近期美联储开展了自今年9月份以来的第三次降息。虽然美联储年内三次降息,但美联储在多处释放放缓降息信号。一是美联储内部对本次降息25BP已存在分歧;二是联储对后续降息更为审慎;三是点阵图显示联储预计的明后年降息次数和幅度都将下调,长期利率中枢则继续上移。因美联储“鹰派”调整,联储预计的明后年降息次数和幅度都将下调,未来降息节奏转趋谨慎,由此全球资本市场出现波动。

  而在美联储降息前,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我国货币政策基调从“稳健”调整为“适度宽松”,为近14年以来首次调整,释放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大的信号。此外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“适时降准降息”,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预留出充足空间。在美联储等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背景下,我国应当坚持实施“适度宽松”货币政策,刺激总需求,促进经济增长。

  货币政策坚持“以我为主”原则。中美两国经济基本面差异较大,我国的货币政策并非跟随美联储利率调整步伐调整,而是基于国内自身需求来决定。中国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仍然比较突出,需求偏弱,价格水平偏低,与此同时,企业盈利水平偏低,资产估值受到影响,这都亟待政策层面的有效刺激,以稳定市场预期。中国对短端利率的调整比较谨慎,同时中国实际利息成本在主要经济体中较高,无论美国降息时点和节奏如何,中国都要根据中国国情“适时降准降息”,从而给政府、企业、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带来数十万亿量级的变化,精准扩大消费和投资支出,特别是在全球进入降息周期后,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进行适度宽松的调整。

  中国货币政策已具备优化空间。美联储降息行为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,不仅有助于维持中美息差稳定,确保人民币汇率相对平稳,更为国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,后续我国央行可通过“降准降息”的方式继续支持经济复苏。尽管短期内海外市场政策预期的变化增加了美元波动性,对人民币造成了一定扰动,但国内一系列宏观政策将有力推动经济加速复苏。加之人民币资产估值相对较低,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,国际收支有望维持平衡,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。短期内中美利差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,但中美两国的政策方向是“同向”的,中国货币政策具有优化的空间。

  “适度宽松”意味着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根据经济增长、物价水平变化等因素适时降准降息,从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充裕,降低社会融资成本;从结构上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,向市场传递稳增长的强烈信号,有利于提振信心。随着新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逐渐完善,明确调控框架演进方向。新的演进方向包括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、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,以及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等。逐渐理顺利率传导机制,LPR报价与原有的中期政策利率(MLF)已经脱钩,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,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在逐步理顺。市场化利率形成、调控和传导机制,增强政策利率的权威性,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,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。

  借助新工具,货币政策越来越有效调整和实施,支持资本市场新工具为历史首创,体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探索。如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(SFISF),有利于发挥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,增强投资行为长期性和市场内在稳定性。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,再贷款工具涉及股票回购增持、银行发放贷款、央行发放再贷款等多个环节,助力资本市场稳定运行。

  “以我为主”的“适度宽松”货币政策具前瞻性、有效性、针对性,并在三方面持续发力,一是要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,超常规地进行预调,让政策调整走在市场曲线之前,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外在冲击,彰显前瞻性;二是降准降息,下调政策利率并引导LPR下降,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,价格上适度降低成本,增强有效性;三是运用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创设新的工具,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。总体上,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顺应了全球流动性环境的变化,也符合扩大内需、推动物价温和回升、防范金融风险等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。

有话要说...